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國際上的評審也這麼認為的嗎?
酸、苦到底代表什麼,為什麼那麼重要?
首先你要知道咖啡的酸和苦是怎麼來!!
▍ 其實,酸味主要是來自咖啡豆本身
就像水果一樣,天生自然就會有酸味,但是這個酸跟一般大家認為的酸不一樣
李子有酸、桃子有酸、荔枝有酸,只是我們不吃「肉」,吃「籽」
淺烘焙的咖啡豆酸味會比較明顯,喝起來像檸檬或莓果那樣清新
如果豆子沒熟(發展的足夠)+ 後製處理的時候發酵過頭
沖泡的時間又太短、水溫又低,有時候不小心就會有各種不同刺激的酸味
有一些甚至喝起來像醋或腐壞的水果。
▍ 至於苦味,主要是因為烘烤的過程,豆子烘得越深、越久,苦味就越重
這就像烤麵包烤焦一點也會變苦,咖啡本身也有一點點苦的物質,像咖啡因
如果沖泡的時候熱水溫度太高、泡太久,或者咖啡粉用太多,甚至用了品質不好的豆
就會萃取出過多的「不好的苦味」,喝起來會很乾澀,像燒焦的東西或藥水
聽起來不怎麼妙
那為什麼我們要喝到酸和苦呢?
▍ 其實,好的酸和苦是讓咖啡喝起來有層次,不無聊的關鍵
好的酸味就像新鮮水果的酸,喝起來很「明亮」、「清爽」
讓你覺得提神又舒服~~
它讓咖啡不會太平淡或只有苦味
感覺變化很大很有趣,讓人一口接一口
而好的苦味就像黑巧克力或烤過的堅果,喝起來感覺很「醇厚」、「紮實」
喝完嘴巴裡還會有點反差「甜甜」的感覺
這樣的苦味讓咖啡喝起來有「重量感」
不是輕飄飄的燒紙味
而且好的苦味是舒服、乾淨的。
▍ 不過,酸和苦也有分「好」跟「不好」!怎麼分辨呢?
▝ 好的酸就像你吃成熟水果時那種「舒服的酸」
例如新鮮的檸檬汁、成熟的草莓
喝起來感覺明亮、多汁、清爽,會想再喝。
▝ 壞的酸就像醋一樣「刺鼻」、「尖銳」
或者像東西腐壞的酸,喝起來不舒服
有時候會卡在喉嚨或舌面不想再喝
至於苦味
▝ 好的苦就像吃高%黑巧克力那種「深沉優雅的苦」
或者烤杏仁、無糖可可粉那種「香香的苦」
喝完會有開心的感覺,醇厚、乾淨
▝ 壞的苦就像燒焦的東西,喝下去會很乾澀
讓你覺得不舒服,通常是烘烤過頭(沒手法)
▍ 那怎麼讓喝咖啡的人輕鬆知道酸苦的好壞呢?
可以用「吃的東西」來比喻,這樣最容易懂!
告訴他們,好的酸就像吃新鮮水果的舒服酸,壞的酸就像醋那種刺鼻的酸
好的苦就像黑巧克力的香香苦,壞的苦就像燒焦的東西或苦茶那種不舒服的苦
還可以問他們喝了這杯咖啡的感覺
是「清爽舒服」還是「刺刺的」、「卡卡的」
舒服就是好,不舒服就是不好!
另外,強調「平衡」和「餘韻」也很重要,好的酸或苦不會單獨突出
而是跟咖啡的甜味和其他味道搭配得很好~
喝起來很「平衡」,而且好的苦後面通常會有點「甜甜」
壞的苦則會破壞平衡,讓人感覺很突兀、不舒服。
▍ 最後幫大家整理一下
▝ 咖啡的酸味成因:
1. 有機酸:咖啡豆中含有檸檬酸、蘋果酸、酒石酸和磷酸等天然酸
2. 烘焙發展不足:烘焙過程中,綠原酸會分解成奎寧酸,這是澀感和酸澀的來源
淺烘焙保留較多酸;深烘焙則分解變得較少
3. 發酵產物:在後製處理過程中,微生物發酵會產生乳酸和醋酸
控制得當可增添風味;過度則會產生刺鼻的劣酸
4. 萃取不足:低水溫、短時間或高粉水比會導致酸味失衡,讓酸感變得尖銳
▝ 咖啡的苦味成因:
1. 烘焙產物
A.焦糖化反應:糖類裂解產生苦味的化合物,他也是顏色與飽滿度的來源,一定要有,但是不能夠有突兀的苦
B.梅納反應:胺基酸與糖反應生成苦味的物質,這是香氣最主要的形成原因,但是處理不好也是會有苦度的產生
C.綠原酸降解:綠原酸在烘焙的時候,分解生成部分苦味的化合物,甚至有時候在烘不透的時候,苦度很像苦茶
2. 生物鹼:咖啡因本身有苦味,但貢獻度較低,苦度不太會因為是咖啡因
3. 過度萃取:高水溫、長時間或細研磨會導致過多苦味物質溶出,萃取太多東西
▍ 總之,咖啡有酸有苦是很正常的,這些都是風味的來源!
如果你是消費者,大可以選擇自己喜歡喝的~
苦度會增加咖啡厚是無庸置疑的,你喜歡苦渡多一點點,其實也沒差~
如果以國際評審的角度,多半不喜歡有太多苦
我們喜歡細緻的酸甜感,苦只能有一點點,有苦多少會干擾到品飲
很多味道也會不見,小分子的香氣(貴氣)也會被蓋掉
酸的話會讓我們影響到很多水果的風味
如果這個酸帶甜的話,分數就會衝上去
好的酸和苦就像新鮮水果和黑巧克力的感覺
喝起來舒服、平衡、有層次,喝完還有回韻
酸、苦都是咖啡很重要的風味
能夠增加味覺的變化性,讓你喝咖啡更有趣
說那麼多~ 其實~
只要酸苦都帶甜,咖啡保證沒人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