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客人走進咖啡店,如果他想要買「最新鮮」的咖啡豆時,「最接近烘焙日期的咖啡豆」就是他要的
同時我會順帶告訴他,這包豆子要再「養」幾天喔~
咦~咖啡豆又不是小鬼,要餵它吃什麼?養是什麼意思?
▍ 新鮮 ≠ 剛出爐!
「養」= 咖啡豆需要的「排氣時間」
每當遇到要求「最新鮮」的客人,我總會想起我曾經去海釣,朋友把剛釣上來的魚立刻處理下去,我滿心期待地吃了一口「最新鮮」的魚,甜度跟鮮度沒有話說,但是味道清清淡淡,口感就差了那麼一點。
後來才知道,不是所有的魚都適合現撈現吃,有些魚剛捕撈上岸的肉質緊繃,精於此道的日本料理師傅,處理生魚時會耐心等待幾天,讓魚肉在低溫熟成中軟化,蛋白質分子悄悄地分解,也才能切出入口即化,香氣四溢的生魚片。
其實咖啡豆的「新鮮」也是同樣道理,剛出爐的豆子就像剛上岸的魚,大部分需要時間完成最後的「魔法儀式」才好喝。
你知道嗎?其實台灣並不產鮭魚,我們吃的鮭魚生魚片,很多都是來自遙遠的挪威,隨著冷凍保存技術的提升,讓我們都可以吃到「新鮮」的鮭魚
「這包豆子是今天剛烘焙的,最新鮮!」客人拿著包裝袋上的日期,眼睛發亮。我請他等我一下,我回過頭進吧台沖煮了兩杯咖啡,我笑著對他說:「您試試看,左邊是今天烘的,右邊是五天前烘的同一支豆子。」
客人啜飲後皺起眉頭:「不太一樣耶!左邊的咖啡...怎麼有點刺刺的、雜雜的感覺,還有一點乾燥瓜子的味道,奇怪。」
我向客人解釋,這就是咖啡豆的「排氣現象」。剛烘好的豆子就像剛跑完馬拉松,正在大口喘氣,每顆豆子因為烘焙的關係,裡面的二氧化碳會不斷地釋放。
如果立刻沖煮,這些氣泡會在熱水中炸開,水沒辦法進到咖啡裡面去。把該有的細緻花香、水果甜香都擋住了,沒辦法完整地帶出來。
所以多放個幾天,等二氧化碳排氣沒有那麼旺盛,就更好把咖啡的香味帶出來了
很多人說科學的盡頭就是玄學,那你聽了這麼多,你認為養豆是科學還是玄學?
我認為他是等待氣體與風味平衡的「蹺蹺板」。
把一顆咖啡豆切開,放大十倍觀察,烘焙時高溫氣體讓豆體膨脹,內部形成無數蜂窩狀氣室。這些密閉空間裡充滿著二氧化碳,就像無數的小房間,越快地烘焙或是烘焙度稍微深一點點,這個房間就更大,開門後氣體的排放量也就更大,但更快排完。
咖啡豆在烘焙後 24 小時排出的氣體,都能夠灌飽小氣球!
我用濾杯濾紙示範:當熱水接觸到新鮮豆粉時,粉層會突然隆起形成「漢堡狀」,這是咖啡豆接觸到熱水之後,二氧化碳釋放產生的氣泡層,就像發糕一樣碰~起來。
這些氣泡會阻擋熱水與咖啡粉的接觸,導致萃取不均,甚至有些豆子喝起來會有空洞的燥澀感。
所以大家說的『養豆』,其實是讓豆子慢慢吐出氣體,雖然會更好萃取,但是相對也會散佚風味。
沒錯!但這不只是排氣增加萃取,風味會遺失也會有轉化過程。
咖啡豆含有上千種芳香物質,有些分子像害羞的孩子,需要時間才能夠從媽媽的懷抱中掙脫。花香型、堅果香型、水果香型,烘焙後表現良好的時間都不同。
前幾天我曾經試過一支咖啡,它是邵博士烘焙的藝妓,是由台灣的農民曾福森生所種植的,它放在冷凍庫裡大約半年,我只能說我完全驚艷這樣的處理方式,雞蛋花的花香非常地明顯,1931 藝妓品種的特色非常地完整呈現在這杯咖啡裡面。我立刻打電話給邵博士,邵博士很開心地跟我說,他刻意交代要放在冰箱(冷凍庫)放半年再喝,他覺得這個就是極慢速養豆最好的方式。
▍ 我用義式咖啡機需要養豆嗎?
壓力越大,萃取越快,咖啡豆與水接觸時間越短,二氧化碳的影響越明顯,不只萃取率會降低,沒有細緻的油脂泡沫之外,還會有大量的粗泡泡,影響品飲 Espresso 濃縮咖啡。
如果此時 Espresso 你加入奶泡,奶泡消散也比較快,拉花其實也會不光亮,義式濃縮機用 9 大氣壓快速萃取。如果是商業場,用的咖啡稍微偏深一點點,影響最為嚴重,有時候就像碰到洗碗的海綿,壓兩下全部都是粗泡泡,所以深一點點的義式咖啡,要給它更多的排氣時間!
養足期的咖啡能在高壓下形成均勻的萃取,讓老一輩咖啡人趨之若鶩~濃縮咖啡的虎斑紋(tiger stripes)完美呈現。
▍ 浸泡式或者是濾泡式的呢?
浸泡式:譬如杯測或者是聰明濾杯,他們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萃取,相對對排氣量的容忍度就高很多。
濾泡式:例如濾杯手沖或者機器煮美式,如果烘焙沒有用,用太極端的手法或用特殊的烘焙方式,濾泡排氣最旺盛的時間大概可以像這樣,時間過了之後再品嚐,就會得到更好的風味
淺焙:結構比較緊密,氣孔比較小 10-12 天
中焙:結構有點像珊瑚,氣孔稍大 5-8 天
深焙:結構比較鬆散,氣孔粗大 3-6 天
▍ 比賽選手不一定養豆
這是我要特別強調的一點!
如果是烘焙比賽規定,烘焙完之後 12-24 小時評審用杯測方式喝,所以大家都一樣,沒話說。選手要做的就是把豆子烘開,讓豆子快速地釋放風味,三天之後沒有味道都沒關係~就拼烘焙手法
如果是咖啡的沖煮賽、義式咖啡賽,有讓選手自己選購咖啡豆的環節,每一位選手,極盡可能挑選最好的咖啡,不惜使用「鈔能力」來增加評審的感受(翻譯:選手挑選的豆子,超級貴,品質無敵爆炸好)就算有那麼一點點的夾生,或有點萃取不足,只要能把它超級爆炸的酵素型香氣,花果香表達出來,其實一點缺點也瑕不掩瑜。他們會用各種萃取比例手法,甚至是研磨的顆粒來改變萃取。
我也看過有些選手,用熱風小機器烘焙完之後四個小時就能夠使用,甚至有選手烘完之後放在冷凍保鮮,冷凍也可以把豆子脆化,讓他更容易萃取出裡面的風味!
這都是選手花時間設計的巧思,包括養豆時間也要考慮~敬佩敬佩!
▍ 每支豆子都有專屬的「最佳賞味窗口」
我們店裡咖啡師的工作,就是當豆子的翻譯官。當他們找到豆子準備好綻放的完美時刻,就會把它們推到客人的面前!
我覺得這個也是咖啡愛好者喜歡買新鮮咖啡的原因,帶回去自己養~這就像看著豆子每天換新衣服登場。
還有還有,我有一個壞習慣,我在每鍋豆子烘焙完的時候,立刻丟一小把進去機器裡面沖煮,3 分鐘內一定要喝到咖啡,讓我有時間可以修正下一鍋的烘焙度。
其實我喝的就不是好不好喝的問題,是有沒有烘焙需要修正的地方,送到店裡之後,我在店裡喝到的咖啡都會讓我自己嚇一跳,「這...誰烘的也太好喝了吧!」
所以豆子要不要養,問我最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