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出國旅遊時,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,愛到處跑咖啡廳?品嚐咖啡、看看裝潢、瞧瞧擺設,還偷學一下營業模式?我每次去日本、歐洲、美國,只要聽到有名的咖啡(烘焙)館,總會打包幾袋咖啡豆當戰利品,帶回家慢慢嚐、跟朋友分著喝。如果你也愛這樣玩,有沒有發現一個小「秘密」:「亞洲咖啡館」或新興品牌的豆子,烘焙度通常偏「淺」,袋子上的保存期限也短得讓人緊張;反過來,「歐洲傳統咖啡館」的豆子烘得深,保存期限卻長得誇張,尤其是義大利大廠,標個兩年跟玩兒似的。到底是怎麼回事?難道淺烘就不耐放?還是烘焙有什麼魔法能延長壽命?今天我們就來挖挖這個秘密,還順便聊聊台灣咖啡跟國外的差距在哪!
如果你常買亞洲咖啡館或新品牌的豆子,應該有沒有發現,它們的烘焙度大多偏「淺」?而且越淺,保存期限好像也越短。這不是巧合,而是潮流使然。亞洲的咖啡文化是個「舶來品」,1888年日本的可否茶館開張,算是亞洲咖啡館的起點,這也是明治維新西化的成果。少了厚重的歷史包袱,我們就像塊乾燥的海綿,拚命吸取全球最新的咖啡資訊。近幾年,「世界咖啡賽事」熱起來,不管是選手技術還是生豆品質的比拼,都讓淺烘的花果香、酸甜迷人風味成了新寵,活像咖啡界的當紅明星。
這些賽事不只改變消費者的口味,也影響了整個供應鏈。從產地的優質品種、精進的處理法,到改良的烘焙設備,亞洲新品牌跟著潮流走,做出酸香迷人的淺焙或中焙咖啡。淺烘保留更多單萜類(monoterpenes)和酯類(esters)等小分子化合物,帶來花香與果香,但這些物質也更易揮發。消費者對風味多樣性的渴求,更是推了一把,亞洲消費者對創新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,淺烘因此大行其道。
反過來,歐洲的咖啡文化可是老江湖了。1645年,義大利開了第一家咖啡館,之後英格蘭、歐洲各國和美國跟著熱鬧起來。到了1948年,義大利發明的espresso機器讓咖啡館遍地開花。對歐洲人來說,咖啡館不只是喝咖啡的地方,更是社交的核心,喝咖啡早就成了習慣,甚至融進骨子裡的文化,想撼動它可沒那麼容易。
歐洲傳統咖啡館愛深烘焙,追求渾厚甜美、堅果奶油和巧克力榛果的大分子香氣。用台語說,就是「杯子底的香氣」(甌底)或「喉嚨裡的回韻」(喉底),喝完餘韻繞梁,回味無窮。這種風味靠的是烘焙時給足熱能或延長時間,讓糖分焦糖化,酸度降解,小分子香氣散失,大分子香氣卻更突出。深烘促進梅納反應(Maillard reaction)和焦糖化,帶來濃郁的堅果與巧克力香。此外,深烘降低揮發性酸性物質,減緩氧化速率,讓風味更穩定。
為什麼歐洲咖啡,尤其是義大利大廠的豆子,能標保存期限兩年?這跟烘焙度有大關係。深烘大幅降低咖啡豆的水分和水活性,aw是衡量微生物生長潛力的指標,低於0.6時,細菌和霉菌幾乎沒戲唱。烘焙後的咖啡豆aw通常在0.1-0.3之間,微生物風險超低。再加上真空或充氮包裝,深烘豆的風味穩定性更高,能放得住。研究發現,深烘咖啡的低水分增強抗氧化能力,生成的抗氧化物質(如多酚降解產物)也能延緩脂質氧化。所以,兩年保存期不是吹牛,是有科學撐腰的!
食品法規上,乳製品得標「保存期限」,但咖啡豆通常標「有效日期」,也就是風味未明顯劣化前的建議食用期限。深烘豆水分低、風味穩定,標長一點完全沒問題。
反過來,亞洲精品咖啡常標「最佳賞味期限」只有一個月或三個月,還強調「新鮮度」。為什麼?因為淺烘保留更多小分子香氣,像花香、果香,這些揮發性化合物隨時間快速散失。淺烘避免過度焦糖化,留住輕柔甜感和短暫香氣,但水分和水活性相對較高,風味變化更快。淺烘咖啡中醛類(aldehydes)和酮類(ketones)含量高,這些物質在儲存初期易揮發,影響風味一致性。
精品咖啡還講「養豆」,烘焙後豆子釋放二氧化碳,風味在初期轉變,業者希望你趕快喝,才能抓到最佳時機。短效期也製造緊迫感,鼓勵回購。市場營銷研究指出,限時性促銷能提升高涉入度產品的購買意願。所以,標短一點,不是砸自己腳,而是聰明的策略!
其實,不管淺烘深烘,只要烘透,水分夠低,咖啡豆都能放很久。咖啡豆的氧化速率與水分含量成正比,低水分增強保存性。但淺烘追求香氣變化,犧牲穩定性;深烘追求餘韻,犧牲層次。兩者只是烘焙師的選擇,沒有絕對好壞。
那麼,國外咖啡豆的風味品質真的贏台灣嗎?我覺得未必。台灣生豆商很用心,進口不少頂級品種;設備商也超棒,最新最好的烘焙和沖煮器材這裡都有。咖啡館和咖啡師更是認真,天天琢磨怎麼讓品質更好。看看國際賽事的成績就知道了:
謝溢宸:2024 咖啡拉花大賽冠軍(WLAC)
大港盃國際咖啡烘焙賽
魏銘志:2023 咖啡烘焙賽冠軍
虹吸咖啡大賽
台灣在「WCE咖啡世界賽冠軍」數量上名列前茅,加上大港盃和虹吸賽的亮眼表現,證明我們的咖啡水準不輸國外,甚至某些領域還領先。亞洲咖啡市場的創新力與競爭力正快速崛起,台灣咖啡產業受益於供應鏈整合與技術轉移,品質與實力絕對不輸全世界。
說到底,淺烘追求層次變化,接受不穩定;深烘追求餘韻悠長,接受變化不大。保存期限只是烘焙選擇的結果,淺烘犧牲穩定性換取香氣,深烘犧牲層次換取長壽。如今,全球咖啡技術和設備差距不大,烘焙師的邏輯和想法才是關鍵。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獨門秘技和特色,誰也不輸誰。
至於台灣咖啡跟國外的比起來,只要選對優質豆子,品質絕對頂尖。國外的月亮不一定圓,台灣有最好的生豆、設備和認真的咖啡人,水準跟世界頂級看齊,我舉雙手保證。下次喝咖啡,不管是國外的還是本地的,只要用心品嚐,就是好咖啡!
歡迎把這篇分享給愛咖啡的朋友,一起輕鬆聊聊咖啡的大小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