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故事:咖啡的浪潮與習慣


你有聽過一句廣告「好咖啡要與好朋友分享」?哈~那保證你可能是新手、但一定不是新人。
 

1980年代,咖啡浪潮把我們帶進咖啡館;2000年,大家開始關注產地資訊;2020年,咖啡浪潮把我們帶回家,讓家變成自己的咖啡館。根據國際咖啡組織(ICO)統計,台灣人每年喝掉28.5億杯咖啡,平均每人122杯,年增1.6%(ICO, 2023)。全台咖啡館超過4000家,自家烘焙店如雨後春筍,喝好咖啡變得越來越「方便」。
 

以前咖啡館流行拿鐵、美式、糖漿飲品,現在則多了「產區咖啡」和專業術語。如果你是新手覺得一頭霧水,這篇就是為你準備的;如果你是老手,風味隨手調,請直接跳到結論。


 


三步驟選啡法:簡單上手


 

第一步:先知道你喝什麼咖啡最習慣?


 

「習慣」就是你的起點。舉例來說,如果你習慣喝即溶咖啡,看看包裝上的產地(巴西、哥倫比亞、越南常見),選類似產區的豆子,如中南美洲的巴西、瓜地馬拉或哥倫比亞,能找到熟悉的味道。


 

  • 習慣便利商店黑美式? 試試「中南美洲系」豆子,風味最接近。
  • 常去咖啡館? 問問吧台手你常點的咖啡是什麼豆,回家買同款就對了。


 

酸味怎麼辦?


 

如果你不喜歡酸,選「深焙豆」,烘焙越深,有機酸分解越多,酸味越少。想試酸味?先在店裡喝同款,確認OK再買。好的酸像紅酒的果酸,溫柔帶甜,而不是刺鼻酸。烘焙時,檸檬酸和蘋果酸逐漸分解,深焙後幾乎消失,留下的多是焦糖和堅果香。


 


第二步:你家有什麼沖煮器具?


 

器具決定風味,選豆子得看你家有什麼工具。咖啡器具可分三類:


 

(1)濾過式:手沖、美式咖啡機


水直接沖過咖啡粉,凸顯花果香。
 

  • 快沖高溫:選「非洲衣索比亞」或「肯亞」,花香果香超明顯。
  • 慢沖低溫:試試「亞洲深焙豆」,厚實有層次。

     

(2)浸濾式:虹吸壺、聰明濾杯

 

咖啡粉泡在水裡,保留油脂和甜味。

 

  • 選香甜飽滿的豆子,如中淺烘焙或配方豆。
  • 愛「曼特寧」的草本和松子味?這類器具超match,酸度低、口感厚實。

     

(3)壓力式:義式咖啡機、摩卡壺

 

高壓快速萃取,濃度高、餘韻強。

 

  • 選深焙南美豆或義式配方豆,尤其是含「日曬豆」的,奶香更濃郁。
  • 小訣竅:豆子放兩週讓它「排氣」穩定,萃取更順暢。
    注意:磨豆要細,沒磨豆機就請店家幫忙磨。

     


第三步:「調整萃取」還是「換咖啡豆」?

 

有豆子有器具,開煮吧!建議一次煮兩杯,有比較才知道哪杯更好。用15:1的水粉比(270cc水配18g咖啡粉),熟悉後再微調。

 

結果怎麼看?

 

  • 兩杯都OK:恭喜,找到你的「真命天啡」!
  • 兩杯有差,一杯接近理想:是沖煮問題,記下過程和味道,問問豆子老闆怎麼改進。
  • 都不滿意:再試兩杯,還不行就換豆子,風味很個人。

     

簡單調整法:

 

  • 太濃:磨粗一點、少放粉、多加水。
  • 太苦:降低水溫、減粉量、換淺焙豆。
  • 太酸:慢點沖、加水量、延長浸泡、換深焙豆。
  • 風味不夠:豆子多養幾天或換款試試。
  • 不喜歡味道:換豆子,跟老闆說說不愛哪部分。


 

 

選對豆子、用對器具、願意調整,你也能在家煮出好咖啡。咖啡豆商、咖啡館老闆和吧台手都是你的神隊友,買豆子時多聊幾句,他們超樂意分享祕訣。

用最簡單的方式搞懂咖啡大小事,歡迎把這篇分享給想學煮咖啡的朋友,一起輕鬆聊聊咖啡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