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成為咖啡高手,先搞懂感官如何運作。

人有五感,也就是五個感官輸入系統,指的是「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和觸覺」五種感官的感知,
對應的五種感覺器官分別是人體的眼、耳、鼻、口舌、皮膚

咖啡能用到的就是「鼻子」跟「舌頭」
噗!當然有很多人用的是「耳朵」喝
聽別人講就是了~哈哈

舌頭上的「味蕾」能分辨甜、鹹、酸、苦、鮮五種基本味道但咖啡的複雜香氣主要靠「嗅覺」

科學家研究鼻腔中的受器,能辨識上千種氣味,而且嗅覺直接連結大腦的記憶區塊。

這就是為什麼聞到汽車柴油味時,你可能會突然想起「畢業旅行的快樂」或「暈車的難受」回憶。

鼻子呢?當你感冒鼻塞時,吃東西會覺得「沒味道」,這不是舌頭壞掉啊,而是因為嗅覺暫時失靈。

品咖啡時要同時用「鼻前嗅覺」(直接聞香)「鼻後嗅覺」(咖啡喝入口後從喉嚨傳到鼻腔的氣味)才能完整感受風味。  

品飲咖啡,就是要把「外在的咖啡香氣」搬進「大腦」裡面,所以首先就要先建立輸入系統


第一:訓練「輸入」能力,建立穩定的品鑑系統  

 𝟭 控制變因,固定沖煮(萃取)方式

要成為咖啡感官的高手,首先必須要先萃取「穩定」的咖啡出來喝,畢竟萃不出穩定的咖啡,就沒辦法比較,也無法判斷咖啡好不好

初學者建議用「聰明杯」「杯測法」練習。這兩種方法能固定咖啡粉量、水溫、沖煮時間,減少人為差異。

建議用 18:1(水:粉=1:0.055)的比例,用 94°C 熱水浸泡咖啡粉  4 分鐘,直接過濾出來(撈掉浮沫)後直接啜吸,能專注比較不同豆子的風味。怕燙的朋友要注意,注水 8 分鐘之後再喝~

啜吸就是像道長林正英含一口米酒,在符咒點火,口中用力噴出霧化,噗!(別亂噴)

但是「啜吸」是相反方向,把外面的空氣吸進嘴裡,帶著空氣霧化咖啡,吞進去以後,包含咖啡分子的香氣,才從鼻腔送出

尤其在熱的時候,鼻後嗅覺就很容易能夠感受到咖啡的香氣,此時的香氣就叫做「濕香氣」;先別停別放鬆,接下來過幾秒,香氣立刻就會轉換,此時留在鼻腔中的感受,通常被稱「後韻」或者是「餘韻」,只要能夠連綿不絕,久久不能散去,也是能夠延長好的咖啡體驗。

咖啡在嘴裡可以感受到「酸、甜、苦、鹹以及口中的觸感...」
這個都是一連串的感官可被紀錄的體驗

 𝟮 解讀咖啡的「風味密碼」  

當我們喝到了風味,又怎麼能知道這個風味是不是好的呢?
或是我形容的風味到底對不對呢?有沒有辦法跟其他人達到共識呢?

重點來了,非常地正確!「共識」很重要~

所以如果可以,盡量找到有經驗的人一起學習或是討論,才是真正能夠進步的方法,因為有經驗的人只要一點撥,可以立刻幫你點亮一盞明燈,至少可以讓你少浪費一點時間。

囉唆,就是去找老師啦......哈哈

例如:喝到青草味?可能是咖啡豆沒熟或烘焙發展不足;報紙味?可能是豆子放太久受潮;酸敗味?發酵過程出問題;征露丸味?豆子可能在生果的時候發霉了;口中發現有苦味,可能來自於烘焙或者是沖煮...

這些知識需要有經驗的老師或有經驗的社友引導,才能避免誤判,現在的咖啡社團很多,也有很多同學知識以及經驗都非常的豐富,也可以找他們一起學習、一起討論!

當你懂得這些風味的成因,你更能夠馬上準確地判斷描寫的風味是不是有在點上,讓自己的失誤率降低

我曾經就有遇過一杯咖啡,他的酸非常地尖銳,許多學員都告訴我那是一杯「明亮」的酸

我問他說他的甜度高不高,可不可以襯托這杯咖啡的熟果感受,同學說「不行」

那我又問同學說,他的發酵味是不是有點像酸菜,同學說「對」

我很明白地告訴同學,這就不是好的酸。他的酸是「刺激」的,而且它有很強的發酵感,是過度發酵的「醋酸」感,這位同學發出哦~「有喝過,有人說」,我想他會記住一輩子。

 𝟯 掌握不同咖啡的特性(潛規則)

如果我們只是在講杯測,杯測就有固定的濃度,如果濃度有點差異,酸苦甜平衡會立刻受影響,我們立刻能夠感受地出來

但是如果我們在家裡或是在咖啡館裡面,喝進嘴巴裡的有可能是手沖,有可能是美式,也有可能是義式濃縮。

手沖咖啡和義式濃縮的濃度差異就極大手沖濃度約 1.15%-1.35%(像清爽的果汁)義式濃縮則高達 8%-12%(像濃稠果汁糖漿)

輸入的東西有改變,我們也要根據不同的變化來調整我們的感官感受

那不就是用不同把尺了嗎?欸~答對了。

一樣是米加水,可以煮成粥,也可以煮成飯
如果是粥跟飯,感官感受會相同嗎?能要求他們相同嗎?如果我們今天要學咖啡的感官,那標準有可能會有一些差異,這也是需要去學習的。

 𝟰  提升感官的接收訊號  (拉長感官天線)

我的夥伴們,有一個香料瓶子,每天必須花 10 分鐘閉眼聞常見食材(如檸檬皮、黑巧克力),憑藉著對味道記憶進行聯想

也要喝不同濃度的咖啡,練習分辨濃度差異,如果是從業人員,最好準備一台濃度的屈光儀,跟你的口感做濃度校正,讓你口中的感受有數據的支持

觸覺也能訓練?當然可以!


試著比較全脂牛奶和低脂牛奶在口中的「重量感」,這能幫助你理解咖啡的「醇厚度」

喝紅酒的果澀感,吃雞胸肉的柴澀感,吃青蘋果的青澀感,喝綠茶的茶澀感⋯能更加體會大家所形容的澀(磨擦感、粗糙感)

感受是人體天生的,就像跑步,無法用訓練讓每個人都變成超級選手,但可靠後天的訓練,讓今天的你比昨天強!


 第二:訓練「輸出」能力,從感受到表達  

如果要你形容一幅畫,主題是「非洲的大草原」

「就一片草,幾隻動物在那裡走」呃!我想我們無法體會他在說什麼,連想像可能都有一點困難

如果你有辦法形容:「夕陽底下有幾匹斑馬,有幾頭大象,還有一群野牛遷徙。」那大概所有人都可以理解,那是非洲草原的動物大遷徙,簡單明瞭

如果你形容:「鎏金暮色潑灑稀樹草原,斑馬群踏碎琥珀銅鏡,象群剪影映畫燃燒地平線,牛群奔騰如潮汐,奔騰湧向天際繁星」

哈!洗咧供三毀~這個太誇張

輸出力量太浮誇,也不是不可以,只是輸出了很多輔助性的主觀聯想,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看得懂,文字困難就很多人拒絕理解。

所以描述也不是越複雜,就越能夠表達地清楚。咖啡表達地越簡明,才能夠越容易傳達給其他人

那要怎麼提升風味的表達力呢?

 𝟭 建立「風味記憶庫」  

為什麼我說的沒有人懂?因為他們沒有你的感受。

我常常舉例,我說:這一杯咖啡有「蛇皮果」的味道。我相信有 99% 的人,根本不能體會我在說什麼

什麼原因?因為「沒試過」!!!

沒聞過新鮮茉莉花,就無法理解咖啡中的「白花香」;沒嚐過棕糖,也難辨識「棕糖香」

建議有機會就嘗試新食材,例如:啃可可豆、嚼咖啡果實、啃你家寵物的乾糧(開玩笑)甚至是把新鮮的東西,每天聞每天聞,聞到他爛掉,了解每個階段不同的風味!

最省錢的方式就是去菜市場聞各種不同乾貨、水果、香料,這些經驗都會成為你的資料庫。  

記憶資料庫,就像你的存款,應該沒有人會嫌存款很多吧?存得越多你要提領就越方便,感官隨時連結你大腦的記憶資料庫,需要的時候可以調資料,立刻就可以得到你要的答案!

 𝟮 學會「翻譯」感官體驗

表達風味就像學外語,先模仿再創作。

初期直接套用專業術語,例如「酸質明亮」「餘韻綿長」;進階後改用自己活化的比喻,例如:「這杯咖啡有黃檸檬酸值,黑醋栗的味道餘韻綿長」,先學習單字,再組成句子。

「學習表達」記得找同學一起,自己一個人沒有辦法訓練表達,因為要把輸入的東西轉化成輸出,而這種輸出是別人要能夠感受得到,或者是體會得到的,這個輸出才算真正的成功。

講白話就是,你說的話別人聽得懂

同一杯咖啡,如果別人形容得比較貼切,那我們就學習他的形容方法。如果有約定俗成的方向,那我們也盡可能朝這個方向去說,有風味輪圖解,全世界人都用它當 Standard,我們也可以盡量往這個方向去說

但是如果真的有超級適合貼切的形容,偶爾一兩次其實也無妨!總之就是要別人聽得懂,描述要跟別人喝到的盡量一樣,畢竟這才是溝通。

就像美食節目常常講的,香香甜甜很好吃,鹹香鹹香很迷人......這樣形容根本無法讓人家理解他吃到了什麼,我不覺得那個是溝通

我常開玩笑說,狗狗的嗅覺是人類的 1000 倍,為什麼不讓狗來杯測?
對,因為狗狗不能喝咖啡~還有因為狗狗不會表達。

所有表達必須先累積味嗅資料庫,再學習表達,但要先像學毛筆一樣先「臨摹」,再揮毫創作

 𝟯 看場合調整說話方式  

「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」才是頂級的溝通金牌特務,也是對人性與情境的深刻觀察。

你要知道,交流從來不是單向傳遞,而是像收音機頻率的調頻過程,調到頻率了就知道他在說什麼

假如你今天的描述是寫給訓練有素的評審,我們當然可以用最精細的形容,彼此互相應答。譬如說我覺得這杯咖啡有很細膩的芒果香,甚至是像極了「夏雪芒果」,前段帶有高度水蜜桃香氣,中度的鮮奶油的餘韻,中等土芒果的酸甜感。有一點點點的青草澀感,最後段還帶有中等蜜糖的甜。

有可能這會符合評審的胃口~

如果你今天是要寫給店裡面的客人看,有可能你就簡單寫個風味描述:「水蜜桃香氣,鮮奶油餘韻、土芒果、綠茶、蜂蜜甜」我想這樣客人會看得比較清楚。

但是如果你今天要跟烘焙師分享你喝到的風味,那你就要有一點點的烘焙基礎,有可能就要聊到更多更深層的變化,譬如焦糖反應,發展期的長短⋯你覺得它可能帶出什麼樣的風味?

其實當我們學會用世界的語言說自己的故事,有辦法溝通才能真正創造價值。


▍  結論:你看完了,還想成為品飲咖啡的感官高手

給你簡單的實踐方法!!!

每天花 10 分鐘做感官練習
像運動員訓練肌肉,有練就有效

聞自己自製的香料瓶(把香料或是食材放進玻璃瓶裡面,多準備個幾隻,常常換裡面的食材)便宜又有用。讓它變成你的咖啡日記,記錄每一隻香料瓶的詳細香氣形容,香瓶裡的是實物,每天打開是會變味的,如果你能感受出來並且描寫出來,半年後你會驚訝自己的進步。  

當一個品飲咖啡的感官高手,一定要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與好學的心

老師(舉手)我又菜又愛玩,如果沒有人教,沒有人帶怎麼辦?

就像這次的線上課程,很怕學生無法喝到咖啡,那我真的只是空口說白話,所以要求課程一定要有「學習體驗組」 ,不僅可以聽到課程,還能親身品嚐到咖啡。讓課程裡面說到的內容,也有對應的咖啡可以學習。

例如:用同款豆子做七種「烘焙度」,一般人很難讓體會烘焙度對於風味的影響,特別做出來讓大家確實能夠理解。

找出五種「處理法」,讓大家體會處理法對豆子本質的改變,就能體會為什麼我說處理法影響風味甚鉅。

農民追求的「品種」風味,到底有什麼魔力,收集了五個比較常見的品種,讓大家一次能喝到五個品種的特色代表風味。

「烘焙的手法」是現在烘焙師們的顯學,如何靠控制烘焙的節奏,來調整咖啡的風味走向,甚至可以調整觸感。

CVA 對於咖啡「風味大分類」,如果只是說,也許可以懂,但很難刻印在心裡面,所以我找特別符合的六個品項做出樣品,讓每個人都能體會。

▫︎ A 烘焙度
01 一爆  02 極淺  03 淺  04 中  05 二爆中深  06 深  07 極深

▫︎ B 處理法
08 水洗  09 蜜處理  10 自然乾燥  11 厭氧自然乾燥  12 溼刨

▫︎ C 品種
13 鐵畢卡  14 藝伎  15 帕卡瑪拉  16 衣索原生  17 波旁  18 SL34  19 羅布斯塔

▫︎ D 烘焙手法:酸
20 尖銳的酸  21 柔和的酸  22 平板的酸

▫︎ E 烘焙手法:後韻
23 輕柔的後韻  24 悠長的後韻

▫︎ F 風味
25 花香  26 果香  27 黃糖  28 發酵  29 堅果  30 木質

有這些咖啡當輔助教材,就能讓我們清楚地理解品飲咖啡的感官感受。

咖啡世界有數千種風味組合,不可能一次記住所有細節,所以不用躁進,先從享受開始~

(我偷埋個梗,這個時代居然還有人要看文章,而且你真的有在看文字,你太厲害了!看到的人留言 +1,我看看有多少人有看到,噓!)

不管是享受一道美食,甚至只是一顆蘋果,先聞它有什麼香氣,再放入口中品嚐,感官的體會是慢慢解鎖的過程,這一口吃到桂花的香氣,下一口嚐到了蜂蜜的感受,如果把它記錄下來,這個就是蘋果的風味描述。

最後,當一位品飲咖啡的感官高手,咖啡感官評估不是比賽誰用的「形容詞最高級」,而是讓別人真正感受到「你想傳遞的感受」

練習了感官描述,可以用在任何的美酒美食
這條路沒有終點,每跨出一步都能驚喜自己有新發現

下一位「品飲咖啡的高手」就是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