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你有沒有想過,自己在吧台前滔滔不絕地講解咖啡豆的產地、處理法,或是沖煮參數,結果客人卻一臉茫然,甚至開始看錶準備走人?這不是假設,而是我在咖啡行業打滾多年常遇到的挑戰。我很喜歡站在吧台前跟客人聊咖啡,把自己的經驗和故事變成話題素材,讓他們在喝咖啡時感受到這杯飲料背後的故事。
但有時我會忍不住想:當我不在店裡時,我的咖啡師們是怎麼介紹咖啡的?會不會太專業,把客人嚇跑?這篇網誌,我想從自己的經驗出發,聊聊如何當個會「說人話」的咖啡師,讓專業不變成距離,而是拉近彼此的橋樑。
記得有次跟大老闆出國洽公,我舒服地躺在商務艙的大椅子上,空服員問我要什麼酒。我隨口說:「紅酒就好。」結果他認真地回:「Cabernet Sauvignon、Merlot、Shiraz、Pinot Noir,您想要哪一種?」我愣住了。雖然我常喝紅酒,但真的沒那麼專業,瞬間從放鬆狀態挺直腰桿,勉強擠出一句:「Sauvignon吧,謝謝。」空服員熱情推薦Pinot Noir,說什麼法國勃艮第產區、覆盆子香氣、酸度高……我聽得累極了,不太想聊,只好說:「好吧,就它吧。」
拿著那杯紅酒,我陷入沉思:如果我不在店裡,我的咖啡師會不會也這樣「過度專業」?拿著咖啡豆種類、水洗法、萃取參數一堆術語轟炸客人,把原本想放鬆喝杯咖啡的人嚇跑?在咖啡行業待久了,我發現自己很容易以為大家都跟我們一樣懂咖啡,用「這是常識吧」「大家都知道」的態度講解。但對大部分人來說,咖啡只是生活中的小確幸,不是學術研究。面對一堆術語,像「藝伎豆」「蜜處理」「TDS 1.15」,新手可能直接投降,甚至連興趣都被澆熄。
想像一下,你走進咖啡館,咖啡師超認真地問:「先生,您常喝什麼咖啡?藝伎(Geisha)、波旁(Bourbon)、鐵比卡(Typica),還是帕卡瑪拉(Pacamara)?水洗法、自然乾燥、蜜處理,您偏好哪種?磨#20還是#16?高溫還是低溫沖?TDS要1.15還是1.55?要符合金杯標準嗎?」如果是我,可能會說:「抱歉我有事,先走一步。」專業很重要,但如果讓人害怕,反而適得其反。
我把咖啡館的客人分成兩類:
不論是哪種客人,「良好溝通」都是關鍵。想讓人聽你說話,就得「見人說人話」——不是誇誇其談,而是說他們聽得懂、想聽的話。對95%的人,越簡單越好,哪怕有些偏差也無傷大雅;對5%的人,越詳細越好,但前提是他們願意聽。
要讓專業變成吸引人的話題,而不是負擔,我整理了三個步驟:
避免專業變距離
用一堆專有名詞證明自己多厲害,反而讓人覺得「我永遠學不會」,興趣自然就沒了。咖啡館是偷閒的地方,大家想要的是真誠的交流,不是上課的壓力。
熱情是加分項
帶著笑容和熱情講咖啡,客人會感受到你的用心,自然更容易接受。
解開疑問,拉近距離
根據他們的問題調整解說。比如有人問:「為什麼這杯酸酸的?」我會說:「那是豆子本身的果酸,像檸檬一樣自然。」解惑的過程不僅加深興趣,還讓他們覺得被重視。
我總覺得,專業不該是讓人望而卻步的距離,而應該是拉近彼此的橋樑。咖啡館不只是賣咖啡的地方,更是情感交流的空間。不管是95%的日常飲者還是5%的專業玩家,一個會說人話的咖啡師,能讓每位客人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,喝到一杯好咖啡,甚至不知不覺學到點東西。
下次站在吧台前,試著觀察客人,用他們聽得懂的方式分享你的熱情。當客人願意回答你,甚至向你提問,那就是成功的證明。讓他們帶著微笑離開,甚至願意為你的專業買單,這才是真正的專業表現!
歡迎把這篇分享給愛咖啡的朋友,一起用最簡單的方式,聊聊咖啡的大小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