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在咖啡店「買咖啡」或「喝咖啡」時,總會看到豆袋或菜單上寫著「茉莉花香」「白葡萄」「檸檬酸」「黃肉李」之類的風味描述。我每次喝的時候,心裡都忍不住OS:是我壞掉了嗎?怎麼從來喝不出來?店家到底是怎麼「瞎掰」出這些味道的?還是一家家咖啡館集體「抄作業」,甚至是AI寫的?別急,今天我要用20年在咖啡圈滾爬的經驗,從老闆的角度跟你聊聊這個「風味描述」的秘密,還會搭配一點科學研究,告訴你為什麼你可能喝不到,但這絕不是唬爛!
十多年前,我考了杯測師資格,覺得自己有點料,回台灣後就在店裡的黑板上驕傲地寫下豆子的風味描述:什麼「荔枝香」「焦糖甜」之類的。客人看著黑板,喝著咖啡,默默點頭,我心裡暗爽,覺得自己很會形容。直到有個老大哥打破我的美夢。他前幾次默默喝,沒什麼反應,突然有一次笑著問我:「Jacky,為什麼你寫的味道我都喝不到?是我有問題嗎?」我當場愣住,尷尬得只能笑笑帶過,心想:完了,是我技術不夠,還是他真的沒喝到?
那次之後,我回到吧檯拼命練杯測,一杯接一杯地試,調整描述,直到滿意才重新寫上黑板。過陣子,大哥又來了,點了同一杯咖啡,看著新版的描述,笑著說:「這杯味道變了嗎?黑板上的描述不一樣了?」我滿心期待問他:「這次喝到了吧?」結果他還是開玩笑:「你們賣咖啡、紅酒的都是神棍,哪有那麼多風味?不過咖啡很好喝,謝謝你的努力。」我當下哭笑不得,尷尬到不行。
後來,我拿了杯測比賽冠軍,回到店裡站吧檯,大哥又來了,坐在老位子喝同一杯咖啡。走之前,他笑著說:「你寫的風味我還是沒喝到,但你現在是有牌的神棍了,我相信你,是我壞掉!」呃~大哥,你這話真是讓我又感動又無奈。
這段經歷讓我開始思考:風味描述到底是怎麼來的?我不是瞎掰,但為什麼客人喝不到?今天就來跟你說分明。
風味描述不是我隨手掰的,而是有科學根據的。咖啡豆裡藏著數百種化學成分,烘焙和沖泡時會釋放出來,形成不同的香氣和味道。比如:
這些成分的比例和烘焙程度,決定了一杯咖啡的風味特徵。淺烘保留花果香,深烘偏焦糖堅果,這是化學的真實呈現,不是我瞎掰!
除了科學,風味描述還靠人類的感官。專業杯測師(Q Graders)用標準化方法評估咖啡,他們怎麼練出來的?靠反覆訓練:用香瓶、新鮮水果,甚至化學試劑,建立「味道記憶」。比如聞過茉莉花精油,下次在咖啡裡聞到類似氣味,就能說:「這是茉莉花香。」
但這對一般人來說有點難。為什麼?因為你可能沒吃過黑醋栗,怎麼知道「黑醋栗味」是什麼?如果我說「像7-11的黑加崙軟糖」,你可能就懂了。感官科學研究稱這為「感官記憶連結」(sensory memory association),沒有經驗就無法解碼。訓練過的品鑑師能辨識細微差異,一般人多半只能抓到基本味道(酸、甜、苦),這就是差距。
沖泡變因:技術改變一切
就算豆子一樣,水溫、研磨粗細、沖泡手法都會影響味道。店裡用90°C水溫和專業手沖,可能是「茉莉花香」;你家用滾水隨手泡,可能變「苦水」,水溫每差5°C,揮發性化合物釋放差10-20%。
風味描述不是要你100%喝到「茉莉花」,而是幫你找到喜歡的咖啡。就像我跟外星人朋友視訊,他問我蘋果什麼味,我說「酸酸甜甜」,他以為跟鳳梨一樣。我再多說:「有點像百香果香,口感像硬水柿,還有養樂多的乳化感。」他才懂,原來不一樣。咖啡也一樣,如果只說「苦苦的」「酸酸的」,你怎麼選?風味描述像地圖上的旗子,標出這杯咖啡的「特徵」:偏花香、偏果酸還是偏堅果味。喜歡的可以試,不喜歡的避開,總比瞎猜好。
當然,如果我說:「這杯肯亞咖啡像非洲大草原,一百隻斑馬連成線,風吹過牠們的背…」那就是瞎扯,才真是神棍!但正常來說,風味描述有憑有據,是專業共識。
豆袋上的品種、處理法、海拔、莊園資訊,告訴你咖啡的背景;風味描述則是味覺地圖,幫你探索它的可能性。沒錯,咖啡裡沒有真的茉莉或葡萄,但這些聯想有科學根據,是品鑑師用心練出來的。你喝不到不代表壞掉,可能只是經驗還沒跟上。別灰心,多喝多試,哪天你突然說:「哇!這就是白葡萄!」你就知道老闆沒唬你,風味描述是真有其事。
歡迎把這篇分享給愛咖啡的朋友,一起用簡單的方式聊聊咖啡的秘密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