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「開咖啡店要擺最貴的機器,當裝潢撐場面,才有氣場!」這是許多學生或新手創業者的第一反應。我常被問到這個問題,答案卻沒那麼簡單。大實話是:看你口袋有沒有錢。有錢怎麼擺都好看,但沒錢也不用慌,因為整體氛圍和消費者體驗比什麼都重要。這篇文章,我會把自己的實務經驗結合學術觀點,聊聊設備選擇、品牌效應和市場定位,幫你搞懂怎麼開一家讓客人喜歡的咖啡店。
消費者對咖啡設備的認知,跟專業人士完全不一樣。他們看的是「樣貌」和「感覺」,而不是功能或實際價格。有一次,我拿兩台機器給一般人估價:一台15萬的雙孔彈簧拉霸機,復古造型很吸睛;另一台是55萬的電腦控壓義式機,功能頂尖但外觀低調。結果跌破眼鏡,所有人都覺得拉霸機「看起來比較貴」。差3倍捏!
這不是單一個案。研究顯示,消費者常根據設備的外觀設計和品牌標識來判斷價值,而不是技術規格。就像摩托車或工具機,內行看門道,外行看熱鬧。對大多數客人來說,設備的視覺吸引力遠比實際功能重要。
專業咖啡師挑設備,講究穩定性、精準度和耐用性。比如電腦控壓咖啡機能精確控制萃取壓力,做出風味一致的咖啡。但這些,消費者看不到也未必懂。你很難想像,7-11的咖啡機比80%的咖啡店設備還貴,但客人不會因為這點多付你錢。他們在意的是品牌知名度和整體感覺。
所以,聰明的選擇是:挑一台兼顧專業功能和視覺吸引力的知名品牌設備,擺在店裡顯眼處。既滿足製作需求,又能讓客人覺得「這家店很專業」。
功能性消費者看不懂,但「品牌」他們認得。知名品牌像La Marzocco或Simonelli,本身就是品質和信任的保證。學術研究也說,當消費者缺乏專業知識時,會依賴品牌聲譽做決定。把知名品牌設備擺出來,不只是工具選擇,更是增加消費者信任感的策略。
把品牌設備放在櫃檯前,讓客人一眼看到。這不只是實用佈局,更是心理戰術。研究指出,品牌展示能讓消費者潛意識裡覺得「這杯咖啡物有所值」。我常跟學生說,品牌是自己店價值的延伸,但別忘了,設備再好,咖啡難喝還是白搭。
多年前,一位老師告訴我:「沖咖啡溫度要越來越低,能減少苦味,讓酸甜感平衡,甚至加點冷水也沒差。」我問他:「客人嫌不夠燙怎麼辦?」他笑著說:「打微波。」我心裡OS:這老師說幹話!但他接著說:「風味會變,但他只在乎燙,就給他燙,滿足他需求。」
這話有道理。台語說「咻得厚」(熱就好),對很多消費者來說,燙是一種習慣,甚至偏好。研究也發現,亞洲市場偏好高溫咖啡,認為「燙」才新鮮。但溫度真的會影響風味:
所以,咖啡店得根據客人喜好調整溫度,但千萬別用微波——那會毀了風味完整性。
市場上,懂咖啡的客人從早年的5%漲到現在10%,越來越多人愛上咖啡,有些甚至比業者還專業。但90%的消費者還是想要方便、好喝和舒服的體驗。兩種客群需求不同,設備選擇也得跟著變:10%需要高端器材沖出複雜風味,90%則要穩定簡單的機器保證口感一致。
台灣咖啡市場裡,懂專業咖啡的只有10%左右。大多數人不在乎「萃取率」或「風味輪」,他們要的是燙、好喝和舒服的環境。所以,開店前要想清楚:你的目標是10%的咖啡迷,還是90%的大眾?
沒有高級低級之分,只有客群不同。市場數據顯示,特種咖啡全球占比12%,年成長8.5%(SCA, 2023),但台灣還是大眾市場佔大頭。選對定位,才能賺到錢。
開咖啡店不是比誰的機器貴、裝潢豪華,而是看能不能滿足客人的心。設備、品牌和定位,都是為了讓消費者覺得「這杯咖啡值得」。我常跟學生說,出來做生意,什麼最重要?「有客人喜歡咱最重要。」不管你選15萬的拉霸機還是55萬的義式機,找到功能、品牌和客人期待的平衡點,才是成功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