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會問我:「咖啡對我來說是什麼?」
我都開玩笑回答:「我吃飯的傢伙。」
我起了個大早,睡眼惺鬆把書房的窗戶打開,天色才剛矇矇亮,冷冷的天氣,來煮杯咖啡吧,待會整理開課的資料。
熱水淋到咖啡上,喚起了咖啡的香氣,也喚醒了那個問題:「咖啡對我來說是什麼?」
那些關於夢想、失敗、堅持與再次失敗的片段,有點苦、有點甜,卻又回味無窮。
我不是天生的烘焙師,曾經也只是個小白,但咖啡的神奇魔法讓我一碰就愛上它,無法自拔。
▍ 第一杯咖啡
我第一次接觸咖啡大概是在國中。家裡廚房總有一罐即溶咖啡,爸媽不准我喝,說那是「大人的飲料」。但我心裡叛逆地想,為什麼大人們要喝?
儘管被阻止,我卻被它獨特的香氣吸引,趁爸媽不在偷偷泡了一杯。哇!香氣很香,但真的很難喝,苦澀難以下嚥,這個香味卻深深刻在我的腦海裡。
第一杯咖啡:香味就像大腦裡的膨脹螺絲,一旦敲進去,就再也拿不下來。
▍ 第二杯咖啡
上大學我在咖啡館打工,一邊工作一邊沉浸式學習,才算真正認識咖啡這門學問。烘焙、萃取、沖煮、操作義式機、打奶泡......這些都是我學習的一部分。
然後我開始創業、開分店、意外地得了冠軍、接著開工廠、一路順暢......才不是咧!聽我說個故事。
小時候,爸媽都要上班,我跟著爺爺奶奶在田裡工作,從小我就調皮,在旁邊生火玩,比較生的花生跟熟的花生、生的蕃薯跟熟的蕃薯的味道差異
還常問爺爺奶奶用稻草稻殼悶熟的,還是用土窯燜熟的,哪一個比較好吃?
喜歡動手的我,每次看到枯燥乏味的學習內容,都會想放棄(現在回想起來有點像過動症)。
高中成績不佳,但我愛玩參加了兩個社團,一個是我選擇的極限運動「直排輪」,另一個是學校希望我加入的「校刊社」。
然而,這種開心通常不會持久。在升學班中,我可能是唯一一個落榜的人。
我可能沒有很會唸書,但對自己喜歡的事情,我會非常盡力,甚至可以用堅持來形容我對事情的付出。
在當兵的時候,我才努力唸書,退伍我考上了大學,但不是一般的大學,而是我期待的技職體系。
這時我來到了雲林,雲林是咖啡的故鄉,也是這段咖啡故事的開始。
在這裡念設計系,四年裡所有的設計我都是圍繞著咖啡打轉。
因為我在咖啡廳打工,天天接觸咖啡,覺得很有成就感,於是我想自己創業開咖啡館,從這個時候開始,咖啡才對我有意義。
第二杯咖啡:有目的的學習,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;有成就感,才有學習的動力。
▍ 第三杯咖啡
畢業後,我繼續在咖啡館工作,打工了10年。
直到有一天,我喝到了一杯精彩絕倫的肯亞咖啡,黑醋栗和藍莓果乾的香氣,我永遠記得。
它不像「專家」寫得那麼朦朧遙遠,而是躍然於前的真實。
從那刻開始,我知道書裡的風味不一定是騙人的,我真的喝到書裡描述的風味。
我想知道我可不可以也能做到,我滿腦子都想學習所有關於風味的知識。
當下我知道要追尋的不只是開一家咖啡館,而是開一家掌握「真實風味」的咖啡豆行,再小間都沒有關係。
第三杯咖啡:咖啡是食材,材料品質最重要。
▍ 第四杯咖啡
通常第一次創業,大家都抱著必勝的希望吧?至少我是這麼想的。原本的積蓄不夠就跟家裡借,創業嘛一定是孤注一擲,不拼到最後一刻絕對不輕言放手。
心裡總想著,酒香不怕巷子深,只要我把咖啡做得好喝,天天研究咖啡,我就不信沒有人會發現我的好。
於是我天天早上七點上班,晚上在店裡研究咖啡到一點才回家。
才剛自信滿滿地開幕,沒想到這麼快就打臉,還不到三個月,發現入不敷出,營業額遠遠無法負擔薪水,甚至連自己的房租都快付不出來,預備金也用完了,該怎麼辦呢?
這時候媽媽打電話來:「如果錢花完了就好好去上班吧。」
對於有點過動症的我,一想到要乖乖上班,我就頭皮發麻,我想再努力一下。
從那一天起,我從吧台裡面走到吧台外面。我不再執著於親手製作每一杯咖啡,反而想端著咖啡跟我的客戶分享我用什麼想法做這杯咖啡。
我希望能跟客人分享咖啡的風味,把我喝到的跟客人說。雖然有很多客人不認同,甚至笑我。但是重點是~半年後我的店開始賺錢。
有人喜歡就有人不喜歡,整體體驗做好,就會有人喜歡
生意好的咖啡館,一定不只是咖啡好喝,好的咖啡體驗更重要
第四杯咖啡:當你願意走出吧台的那一刻,客人才會走進你的店裡。
▍ 第五杯咖啡
烘了十幾年的咖啡,我希望我的咖啡能夠被大家喝到,所以我把咖啡店開到了其他縣市。
分店一開,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馬上接踵而至。
萃取要怎麼做 SOP?員工訓練要怎麼做?要怎麼樣讓員工跟客人溝通?......
當員工的時候,不會!你可以一直嘗試,一直學習。但是當你創業當老闆,你一定會明白,客人不會等你。
所以我很快地去學習各項國際認證,這是最快學習的方式。雖然費了點錢,但幫我解決不少問題,讓我少走很多冤枉路。現在看起來,當初這個選擇是沒有錯的。
至少在制定店裡咖啡的 SOP 時,有所依據,畢竟這也是許多專家整理過的學問。
第五杯咖啡:能學習系統性的整理,是最省時間、最幸福的事情。
▍ 第六杯咖啡
店多了幾家,咖啡的生產也就更多。
烘焙要開始做完整的品控與複製,不只是兩鍋之間,下個月要換豆子怎麼穩定品質?
要怎麼樣才能找到好的豆子,擁有更高的競爭力?有了好豆子,怎麼樣找到更好的曲線?就變成我這個時期燒破腦的功課。
於是在這個時期,我不斷地學習杯測,練習烘焙,不斷地描寫我喝到的風味,再回去檢測我自己的烘焙,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再做一次?
想辦法用這些經驗去累積,把這些經驗編寫成簡單的講義跟我的夥伴分享!
現在唯一能信任的就是,多做幾次實驗,讓理論變成可靠的經驗
讓做出好咖啡不只是靠運氣
第六杯咖啡:重現比表現更重要。
▍ 第七杯咖啡
2014 年世界烘焙賽在義大利舉行,而在 2013 年台灣的冠軍賽之後,我每天不是杯測就是烘豆子。
甚至傻傻地答應舉辦國際烘焙賽,每天早上上班,晚上就跟團隊開會辦活動。
我想傻人有傻福,在這過程中知道評審想要什麼,我要做些什麼才能做出評審中意的咖啡。
知己知彼,也許不能百戰百勝
但一定能知道哪個地方有坑!
第七杯咖啡:智者制定規則,勇者衝撞規則,勝者運用規則。
▍ 第八杯咖啡
失敗的時候,我常安慰自己,沒有關係,勝敗乃兵家常事。
但實際上心裡面想的是,我只有這次機會了。如果我沒有得到獎,這輩子可能沒有辦法讓大家認識我,認識一個真的認真做咖啡的人。
所以壓力很大,我有多小心就多小心,能多練習多累都沒關係。
比賽日,我記得我提前兩個小時到會場,提醒工作人員時間到要開機暖機,因為我是第一位上場的選手。
我緊張到倒豆子的手會抖,我笑我自己,這是我每天都要做的工作,沒想到居然會慌。
比賽有兩天,有許多的關卡要通過。每一次只要緊張,我都會告訴自己:「感謝天地賜福」,我能夠來到義大利比賽,已經很感謝天地了。只要我不出錯,就算不得獎,也沒有遺憾。
第八杯咖啡:不一定要比賽,如果比賽就是要拿獎,拿了獎就不要不好意思講。
▍ 第九杯咖啡
直到最後一天,主持人喊出:「Give the biggest applause, the champion is from Taiwan!」
我的心臟差點沒跳出來,真的是我嗎?真的是我嗎?
淦!Taiwan ~ I'm from Taiwan!辣
回到台灣之後,新挑戰才剛開始。
你知道台灣咖啡烘焙有多強嗎?知道有多少人在這個行業裡面嗎?你知道剛回來有多少雙眼睛在瞪著你嗎?
如果方方面面處理不好,人緣不夠美麗,到處樹敵,拿板凳就不一定只是看戲了。
還有得獎人要對台灣的咖啡做出什麼樣的貢獻?不做是小氣鬼,想做又要看有沒有實力!那等於是要背負多大的壓力呀?
國內外的邀課、品牌的代言、商品的廣告、廠商的活動、大大小小的教學,甚至客戶咖啡館的開幕......都希望你能夠出席。
但是有時候真的不是什麼都能夠做,你還要考慮到品牌會不會打架,商品是不是競品,如果去參加活動會不會厚此薄彼,這都是「出過茄」才知道的,這是有很大的傷害。
第九杯咖啡:八面玲瓏,面面俱到只是基本生存的本能。